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集体”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3:4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集体”印象
  

  “大集体”印象

  ——桃花源主人

  

  

  “大集体”应该算是一个历史名词了,现在的年轻人恐怕没有几个知道它是啥东东,它曾伴随着我渡过了孩提时代,那些劳动场景、生活场景和学习场景,时常浮现于记忆的画屏,涌动着、翻滚着,又消划于记忆深处。

    

    

  那时候的生产劳作以生产队为单位,每家每户都有广播,头一天队长就在广播里安排好第二天的用工,到了次日早上,队长在广播里一声吆喝“上工了!”于是各家各户的劳动力便手持锄头钉耙、镰刀斧子各奔指定的田块开始一天的劳作。那种热闹的劳动场面现在是见不着了,几十个人在一起分工协作,有说有笑,热热闹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家每户且每天都可在一起交流,所有的新闻都可瞬间在田间地头送达。现在我常想,那个时代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集中统一的时代,几亿中国人可以在同一时间、遵同一号令、做同一件事情!这可算一件空前绝后的壮举了!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最明显的感受就一个字:饿。仿佛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填饱肚皮而战!家中所有劳动力都要尽量多挣工分,多挣工分就可以多分粮食,多分粮食也就可以吃上几口饱饭。每到收获的季节,是生产队里最忙碌的日子,也是家家户户倍感喜庆的日子。晚上,在生产队的保管室里,一场分粮大战正火热上演,全队近百口人,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大人小孩,全都围在保管室那宽阔的稻场四周,周围摆放的全是背架、背篓。老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说到今年风调雨顺,粮食比往年收得多,脸上便洋溢出一种幸福的微光;小孩子老年白癜风饮食要忌口什么则把稻场当成了游乐场,三个一群,五个一帮,在那里你追我赶地游戏着;稻场中央是堆放的如小山似的粮垛,队长、会计、保管员正在那里忙碌,指挥一群壮劳力为各家各户分粮;闲下来的女人们则一边聊些家常,一边抽出随身携带的鞋底赶紧纳几针,聊到高兴处,银瓶乍破的笑声会撕破繁星密布的夜空,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许久!分粮常常会持续到深夜,有时候实在困了,便蜷曲在背篓上睡着了,直到父亲吼一句:“还不回去!”便猛然惊醒。

  分粮结束后,于是各家各户便把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装上白癜风患者饮用咖啡要慎重口袋背篓,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竹篾火把,向四方散去。放眼望去,那处处跃动的火把恰似天上的繁星跌落人间,照亮在黑暗的夜间摸索前行的人们!

    

    

  在我们这样一个家大口阔的家庭,就父母两个劳动力,五个孩子全是吃闲饭的,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父母除了不能掉工外,还得趁中午歇息的时间去“打青”,也就是在山上砍一些青枝嫩叶,捆成一束一束,交到生产队里去沤成肥料,那时人们称之为“沤堆肥”,然后根据累计的斤量折算成工日。其实“打青”是一件又苦又累的活,小时候我们也常常随父母搞些“劳动锻炼”。在赤日炎炎的正午,莫说在烈日下,就是在室内也能感受到那种炙人的热浪。行走在焦黄的土路上,脚板不敢多停留,得快速地提起放下,时间一久,就觉得鞋底好像要烫化了,脚板心里全是水,走起路来滑溜溜的。热气挟裹着尘土直往裤管里面钻,两条腿好像要蒸熟了,烫得吓人,一股热液顺着大腿根部往下淌,裤管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打青时我们最怕的倒不是毒日的暴晒,而是林中那种让人窒息的瘴气,一走进林中,那种混合着动物尸气、植物腐气的怪味便将我们包围了,闻久了,便会有一种胸闷恶心、头晕乏力的感觉,于是只好大口大口地喘气,然后在地上挖一些茅草根,用指甲把上面的泥巴抠净,放在嘴里面咀嚼,直到嚼出些甜丝丝的汁来,吞下去,便觉得舒服多了。

  下午上工后,队长就安排人员把社员们交上来的青料统一堆放在一个地方,让它腐烂发酵,作为下一季种地之肥料。说到肥料,那时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商品肥,一般都用“农家肥”,如前面之所谓“沤堆肥”;另外还有“栏肥”,即猪牛羊圈之残渣粪便;还有一种主要肥料即草木灰肥,我们谓之“烧火粪”,组织社员在山林里砍一些灌木枝条,扎成一捆捆,待干枯后,在田地里垒成一个个方阵,然后在上面堆放一层碎细的干土,点火烧上几天几夜。待火熄灭后,扒开,清理完里面的残枝,挑几担茅厕里的粪水浇在上面,混合均匀,这样就完成了制肥的工序。因为烧火粪需要大量的草木枝,所以每到这个季节,许多山林被扒光了衣服,光秃秃地看着可怜。而在烧火粪的时候,冲天的火焰和浓浓的烟尘遮天蔽日,明亮的天空也被薰得暗淡无光了,到处飘散着木灰浮尘,一天下来,鼻孔里面堵满了黑乎乎的东西。这种刀耕火种的农耕文化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我们的祖祖辈辈就靠着它维持着生存并延续着香火,今天,我们仿佛还能依稀看到他们当年劳作的身影......

    

    

  那时候仅靠生产队里分点口粮是远不够吃的,所以我们常常也是想尽办法寻找能吃的东西。每到收粮收食的季节,也就是我们孩子最忙碌的日子。干什么呢?在田地里拾掇落下的粮食!我们这种行为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如果发现谁在占集体的小便宜,那会被队长在全队点名批评,重者还要罚工分!但对于小孩子而言,大人们往往也会睁只眼闭只眼。所以那时候我们常常是跟在大人的后边,他们在前面收,我们就在后面捡,麦穗、稻粒、苞谷、红薯、洋芋、黄豆、豌豆等,只要是土地里长出来的粮食,都曾经对我们的眼球产生过巨大的诱惑力,有时候一粒豌豆不小心掉到地缝里去了,我们就会折来一根细木棍,细心地把它抠出来,有时实在是弄不出来了,会是一种十分懊恼的心情,每一粒粮食在那时可全是宝贝呢。

  除了捡些洒落在地上的粮食之外,我们常常也会想些别的法子以解肚皮之困。在我们居住的那个地方,山里有一种虅蔓植物曰“叫藤花”,我们常到山里把它采摘回来,用开水煮透,晾成半干,然后放到“鲊坛子”里制成咸菜,可以吃上好长时间。鲜嫩的黄荆树叶和檀树叶也常是我们觅食的对象,先用开水煮,除去里面的涩味,然后掺上几把苕米蒸饭吃。最好吃的要数蒿叶玉米饭,先把嫩蒿用开水煮一下,然后用玉米面拌匀,最重要的是母亲特别放入了一些切碎的腊猪油,所以蒸来的饭也就特别香,我常常要吃上好几碗。

    

    

  在那个年代,文化生活是很贫乏的,一年半载能够看上一两部电影也就很不错了,公社里的放映队可是俏得很,所以说轮到哪个队放电影了,那可比逢年过节还热闹,全队的男女老少老早就从家里搬来凳子椅子守候在放映场,不敢有丝毫怠慢。我还记得小时候念过的一个顺口溜:“二队吃供应,借钱看电影,敲锣打鼓送苕米,还说苕米是稀奇!”就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有时候一部电影在各个生产队轮流播映,我们看一遍不过瘾,便会追着放映队赶几架山去看,一个晚上要跑几十里山路,一路上乐颠颠的,常常是半夜三更才回家。那时候看过的一些老片子如《刘三姐》、《五朵金花》、《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现在看来虽然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但在那个文化荒漠的年代,这已经是我们能够欣赏到的最高水准的艺术品了,因而在我们心中留下的印记也是深刻的。

    

    

  大集体时代的教育也不像现在这样“全日制”,那时候我们好像就处于一种半学半农的状态。每到农忙的季节,学校就组织学生到各个生产队搞劳动,我们那时候捡过桐籽、木梓,锄过地,挖过苕,割麦插禾也干过,总之,劳动和学习真正做到了有机的结合,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基本教育方针。

    

    

  苦难过去之后,回忆却是温馨的。大集体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如何治疗女性白癜风效果会更好史时期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它对于从其中走来的那一代人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却是深远的,并将伴随着他们继续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