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跌期权的魔力0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6 05:5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看跌期权”的魔力</p>
<p>这是一个“造词”时代,还没等我们搞明白“经济学”,又一个“看跌期权”流行了起来。</p>
<p>“看跌期治白癜风西宁哪家医院好权”来源于“底线思维”,因为李总理7月9日提出来要守住上下限,“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p>
<p>不管这个底线到底是多少,7%或者7.5%,既然今年的计划目标是7.5%,再退一步,底线也不会低过7%。所以,市场意识到一旦GDP增速有跌破底线可能,政府就会出手相救。在底线上下,多了一道政府的保险。</p>
<p>这个保险现在被称作“看跌期权”。</p>
<p>什么是看跌期权?如果你难以准确理解,只需要知道看跌期权相当于给投资者上了一道保险就可以了。“看跌期权”,就是说总理为中国经济上的保险。其实,看跌期权不一定非要行使,保险提供的是信心。目前看起来,中国经济的确出现了一些企稳的迹象。</p>
<p>根据海关总署8日的数据,7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3541.6亿美元,同比增长7.8%,企稳回升。其中,出口1859.9亿美元,进口1681.7亿美元,分别增长5.1%和10.9%。尤其在进口商品中,能源和资源性产品进口量增加,7月进口铁矿砂7314万吨,增加26.7%,煤2865万吨,增加18.3%,原油2611万吨,增加19.6%。</p>
<p>大幅增长的进口数据,尤其是能源和资源性产品进口的超预期增长,说明中国经济的内需正在增强。这种内需增强,也许就是“看跌期权”的魔力所在。</p>
<p>其实,“某某看跌期权”的说法最早来自格林斯潘,是金融市场在1987年到2000年的一种流行说法。“格林斯潘看跌期权”,说的是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每次在资本市场大跌时都会积极降息或给市场注资,以缓解市场的跌势,相当于给投资者上了一道保险。</p>
<p>这种“看跌期权”来自于格林斯潘的一个理念,“资本市场泡沫在破灭之前是无法预测的”。所以,即使看到了股票和楼市的“非理性繁荣”,他也不会因为这个原因提高利率,不给市场泼冷水。股票涨、房价涨时,格林斯潘袖手旁观,而市场大跌时格林斯潘反而积极降息、注资,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格林斯潘看跌期权”。</p>
<p>大家可以注意到,“格林斯潘看跌期权”是针对资本市场的,而之后格林斯潘的继任者伯南克白癜风形成的原因也背上了“伯南克看跌期权”的名声,2008年金融海啸中,伯南克做了和格林斯潘同样的事情。</p>
<p>“伯南克看跌期权”甚至意味着更多,因为在2012年12月,美联储宣布新一轮QE也就是量化宽松的时候,伯南克明确指出,如果美国的失业率没有降到6.5%以下而率保持在2.5%以下的话,美联储就将持续把短期利率控制在零。也就是说,“伯南克看跌期权”管用的范围不止是资本市场,还有整个宏观经济面。</p>
<p>现在,被市场冠以“看跌期权”的概念也是一样,并不是直接针对资本市场提供的保险,而是针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说法。</p>
<p>当然,对于决策者提供一个所谓的“看跌期权”,有说好的就有说不好的。像“格林斯潘看跌期权”的提出,本来就不是表扬格林斯潘,只是简单描述一个事实。相反,对“格林斯潘看跌期权”的指责声更大,因为他为投资者提供了保护伞,鼓励了他们的投机心理。更重要的是,“格林斯潘看跌期权”只是单方面的,格林斯潘在股市楼市泡沫不断生成的时候袖手旁观,更被指责为危机最终爆发的直接推手。</p>
<p>而对“伯南克看跌期权”的说法也一样,对于美联储主席站出来直接说货币政策要和失业率挂钩,有人说他勇敢,有人说他愚蠢。说他愚蠢的人是绝对的货币主义补骨脂素价格大概是多少者,认为央行的任务就是控制,减少失业不应该是央行的目标。</p>
<p>但是,对于手中掌握了巨大权力的央行,如果只把眼睛盯在物价上面,在两个方向上都可能出现错误运用或者不运用其能力的失职。</p>
<p>对于格林斯潘来说,正因为他眼睛只盯着物价,而对楼价和股价不屑一顾,所以连他自己都在说有“非理性繁荣”的时候,他还是对利率按兵不动,直到泡沫更大、破灭的时候危害更大,这是一种不作为;对于伯南克来说,如果他的眼睛也只是盯着物价,而毫不关心失业率的话,那么在当前美国物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不管就业水平,更早地退出QE。一旦如此,也是一种不作为,让美联储的能量浪费掉,扼杀掉美国经济刚刚出现的复苏苗头。</p>
<p>总理可没有说那么多,他只是说了增长和通胀都应该有个底线,这被称“经济学”也好,“看跌期权”也罢,政府只是在说明,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负有。只有勇于担的政府,才能给市场以信心。(作者为本报编委)</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