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谈恋爱的三厚法”来搜集民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6 05:3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谈恋爱的三厚法”来搜集民谣
  

  用“谈恋爱的三厚法”来搜集民谣

  ——赖德术

  

  

    

    

  深圳、宝安地区的各类歌谣都很多,单我一个人就收了近千首。下面就来谈谈我是怎样搜集民谣的。

  一、脚底皮要厚、要勤跑。

  有人说:“谈恋爱的人要有三厚:脸皮厚,嘴皮厚,脚底皮厚。”这三厚,对民间文学的采集工作来说都用得上,而尤其重要的还是脚底皮厚,要勤跑,要不怕辛苦。在采访过程中,我采访了一百多人次,其中的近十个主要歌手每人都采访了十多次,甚至是二十多次。现采集到的东纵革命老干部江水同志唱的《东纵革命歌谣九首》,我是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得到的,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是他家的常客,每隔三二天或一个星期我便去他家里坐,听他讲故事或唱歌。有时,我一天跑相隔十多公里的地方去采集,甚至,一天跑三个地方:盐田一梅沙一)沙头角。真是“踏破铁鞋才有觅处,得来全要费功夫。”

  二、为歌手们创造一定的氛围。

  “唱歌就爱歌驳歌。”,“一人唱歌众人和。”这两句山歌,就很突出地强调了唱山歌是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气氛的。何谓环境?何谓气氛?那就是要有赛歌台,要有竞歌对手,要有伴唱者,要有听众。在采集民歌的过程中,如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因势利导地为歌者创造唱歌的环境和气氛,那么我们的采集工作就会顺利得多。这一点,是我在第一次采集回来时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当初,有人介绍说盐田四村有个七十多岁的刘婆婆会唱歌,我便慕名而去找她唱歌了。可是跟她坐了半个钟头,她也没能唱半句歌。为什么呢?我就自叹地说:“不知这附近还有谁会唱歌的没有?”这时,刘婆婆活跃起来了,带着我直奔一个九十多岁的双目失明的张婆婆家。张婆婆很快就唱了好几首。这时,刘婆婆也不甘示弱地唱了好几首。邻居老少听说七十、九十岁的人唱山歌,便都好奇地聚拢而来。有歌者, 有和者,有记者,有听者,良好的氛围就出现了,人越来越多,歌也越来越多,我也就记也记不完了。第一次采访,我就满载而归,并得到了良好的启示:要给歌者制造良好的氛围。

  这个良好的启示一直指导着我的采访工作。在后来的采访工作中,我都积极地催促每一位唱歌者去寻找自北京白癜风医院最好是哪家己的竞歌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出现了朱娇、罗求英、黄婉娣争唱出嫁歌,罗求英与朱娇聚唱儿歌,黄婉娣逗李阿群唱山歌等场面。

  这样做,其效果也往往是兼收其利的。既采集了民歌,又解除了歌者的不必要的思想负担,还能让民歌或故事从听众中流传扩散开去,使民间文学得以复生。

  三、主动地启发和提示歌手们去回忆。

  从采访的对象中可以看到,现在还会唱山歌的都是上于六十岁以上年纪的人了。解放后的几十年,他们都没有唱过山歌了。现在他们唱的歌,都是靠回忆出来的。回忆三四十如何正确去治疗白癜风年前的歌,甚至是六十多年前的歌,那确实是有很大困难的。譬如那几位八十多岁的老婆婆,现在来唱十七八岁那阵时的出嫁歌,前后相差六十年,这就需要很好的记忆力和有良好的回忆方法才行了。在采访过程中,我是注重了用下面三个方面来启发歌者的。

  1、借用事和物的启发。

  也就是指采集者给歌者以某事或某物的暗示,激发歌者通过事和物的联想,触景生情地回忆。借物起兴的比兴手法,是各类歌谣之中最常用的表观方法。同样, 借物联想,借物回忆也是常用的回忆方法。这种方法如果能遇到“人唱山歌随口出”,“左来左答,右来右答。” 、“左答左着, 右答右着。”的歌手,那就是最好不过的了。当我第一次遇见歌手李阿群时,也没有事先与她打招呼,还不认识她,也没有通知她要唱山歌。而是我到黄阿姨家后,黄阿姨才去叫她的。李阿群却是一路走来一路歌,未见其人而远闻其声。她一进门就唱:“再深大河崖 (我)敢去,再大高山崖敢行。”当我起身恭迎时,她就立刻转唱:“唔相识,初来报到唔相知……”等十多首《唔相识》歌,当我给她敬茶时,她又唱:“多谢愚(你)——多谢主人多谢茶,一来多谢凉井水,二来多谢泡茶人。”当主人给她敬酒时,她又唱: “晤食酒……食愚(你)三杯酒,食娘面色转桃花。”后来,我要告辞了,她却一首连一首地唱起了:“愚(你)去转,转去几时来……”等十多首送别歌。初时,我以为她唱几首就没有了,就坐下来记,那里想到会唱个没完的呢?我只好走了,她一直用歌声送我到远方。跟她在一起,不单有迎客歌、送客歌,饮茶歌、饮酒歌,而是凡事皆成歌,凡物皆成歌。遇到这等歌手,只要处处导之以事或物就可以了。

  2、以歌引歌,为歌者起头。

  万事起头难。唱歌亦如此。一首歌只要开了头,全首歌也就可能全唱出来了。为歌手起歌头,就是为歌手打开记忆的闸门。闸门打开,歌手们的歌就会滚滚而来。有一次,我在盐田华侨新村采集,当时有朱娇、罗求英和黄婉娣三位歌手在那里,我问她们会不会唱儿歌,她都说不会。我便举例性地唱“月光光,照四方……”,才开头,她们便争着唱“月光光,照地堂……” “月光光,秀才娘……” “月光光,圆光光……” “月光哗哗”人人唱了一至两首《月光曲》。后来我再问她们会不会唱诀术歌,她们也说不会,我又唱了《门扇歌》的开头,结果她们又每人唱了一首不尽相同的《门闩歌》。我第一次叫凌容娇唱出嫁歌,她也说不会。我发现好多歌手唱出嫁歌时,都用“鸟子飞来企瓦背”句来开头,便唱了这一句。凌婆婆接着便唱了“鸟子飞来塘埂企……”等类似的好多首出嫁歌了。

  总之,为歌者起歌头,是最为简捷有效的采集方法。民间歌手们对歌谣名词分类定义是不怎么熟悉的。他们把情歌说成是“旧封建的咸湿北京中科忽悠歌。”对出嫁歌说成是“行嫁妹叫的歌”,把祭歌说成是“死人歌”或“老人歌”。所以,采访者最好是少用名词术语,而多唱一些具体的歌头为歌者起头好了。

  3、逻辑性的启发

  歌手们唱过的歌很多很多。当你叫她唱时,她可能一首也唱不出,或者零碎的唱出一些,内容上互不连贯。这样,我们采集回来后,也很不好整理。针对这个问题,我就较为注意了逻辑性的启发。比如,我发现李阿群掌握的节令仪式歌较多,便不断按下列线索给予提示:过年、元宵、清明、端阳、中秋等农历节日都有什么歌啊?她在此引导下,便唱出了《三月清明挂山歌》、《北京医院专业白癜风治疗八月十五歌堂会》等带有节令性的仪式歌。

  在向歌手们采集出嫁歌时,我基本上都是按照出嫁礼俗一步步进行启发引导的: (—)哭亲友类:哭祖宗、哭爸爸、哭妈妈、哭哥哥、哭嫂子、哭姐妹、哭陪伴女; (二)哭轿途:哭骂轿、哭骂抬轿者、哭上轿、哭过河和哭三岔路分手等等。这样,歌者回忆起来就会较为顺当及完整了。我们也好记、好整理了,资料也就较为全面及完整了。

  此外,我们还发挥民间艺术歌手的积极作用。比如盐田有一个歌手曾水发,他在解放初期曾做过小学教师。于是我便叫他自唱自写好了。结果,他写了一百多首情歌给我。

  以上几点,便是我在采访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望各位专家予以评正。

  一转眼,又二十多年过去了,老歌手们大多都到极乐世界里唱歌去了。现在回想起这篇文章,也才想起他们。他们只是给人类文化留下了微乎其微的东西,是极其微不足道的,但肯定是会有用的地方性的方言歌谣(2012年2月2日夜盐田)。

    

  

  深圳盐田(港)中学 赖德术写于199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