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悠长的灵岩寺
古韵悠长的灵岩寺
——郭光明
在咿呀学语的小时候就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在讲故事,和尚讲的故事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多少年后的重阳那天,我真得走进了一座山,来到了一个庙,真得感受到了这座山的传奇,这个庙的神密,听到了这座山、这个庙的故事。
这座山座落在泰山支脉岩谷深幽之中,其山体雄浑厚重,山势陡峭突兀,主峰峭立于仞,似一方巨印悬于青天之上故得名叫“方山”;这个庙的名字叫灵岩寺,悄然静立了一千六百余年,庙里曾有个和尚叫朗公,他让“猛兽归伏”,让“乱石点头”……
重阳那天,我一路饱餐漫山红叶,奇峰秀溪,乡农耕作,一路欣赏火红火红的柿子挂在叶木稀疏、虬枝盘曲的枝头,在垂涎欲滴的时候我走进了峰峦叠嶂、树阴呈碧的方山。
我走进了峰峦叠嶂、树阴呈碧的方山,沿着方山迂回弯曲的山路,沿途看到的是云霞掩映的碣石,烟树隐现的碑林;沿途听到的是若隐若现的晨钟暮鼓,若即若离的佛声经音;沿途感受到的是尘嚣已远,佛在眼前。我感受到的是佛迹的源远流长,文化的深厚底蕴……穿行在九曲回肠一样蜿蜒山间小路上,缭绕的青烟凝蓄着自然风情,萧瑟的秋韵演绎着亘古悠久,千里清秋妆扮着方山的人文景观,含韵的山野田间勾勒出阡陌村落的古朴悠远。
建于北魏、兴于唐代的千年古刹,负有“古、秀、奇、幽”之盛誉的灵岩寺,伴着悠悠岁月,几经香火盛衰,书写了日出月落的旷远,见证了风雨晨昏的恢宏……我心怀虔诚走进了“灵岩胜境坊”, 踏着青苔越过千年的“明空桥”,挥手告别那块形似龟背的迎客石,踏进了探寻幽寺古刹的石阶。一路的奇峰竞秀,一路的嘉树布荫,“照人霜叶红于染,拂袖岚光翠欲流。”心中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曾经的伽兰殿、香灯菩萨殿现已荡然无存,只有壁立的石岩残留着乾隆的御书,还有前人留下的题记,仿佛静穆地向人们诉说着它鼎盛时的辉煌,诉说着它没落时的悲凉。
轻轻推开沉寂千年的寺院大门,威武刚猛的佛国大力神,手持金刚宝杵,腹怀“窍中二气”,一个站在山门的左边,一个站在山门的右边,怒目圆睁地把守着寺院的大门,尽职尽责地护卫着佛国与佛法永远不受侵害,但隐约在雕梁画栋里的千年风霜,突兀在金碧辉煌里的岁月沧桑,似乎告诉人们,神不在天国,神在人们的心中。
天王殿的门前,香火缭绕飘缈,佛号空灵荡漾,上香祈祷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他们一个个心怀虔诚,为了田亩的五谷丰登,为了人丁的兴旺传承,为了家庭的平安幸福,祈求上苍的庇佑,从而造就了千年古刹的盛名。其实,常怀一颗赤子之心,圣洁之情,清静蒙尘的心灵,不为红尘俗事羁跘,远离不幸与纷争,心中永存一片净土,同样能够得到神灵的垂青。天王殿门前的钟鼓楼,左右的殿阁不是一条直线,这看起来违背了中国建筑史上“一线贯通、左右对称”的法则,但创建、扩修、重建、重修的题记碑文告诉我:灵岩寺虽然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楼霞寺齐名,享有“天下寺院四绝”的神韵,但同样也没有跳出历史的循环,跳出历史循环的只是人们心中对灵岩寺的眷恋。
香烟袅袅、木鱼声声的大雄宝殿,供桌上的瓜果梨桃终日不断。身着布衣、脚登麻鞋、手持佛珠的僧侣们盘腿打坐在蒲团上,心无旁鹜地念经诵佛。寺院的佛教道场,盛极于唐代,辉煌在宋元,悠扬在明清,传承了千有谁晓得哪个医院皮肤病治的好年之后,道场的气象逐渐衰败,以至于佛事颓废,僧人匿迹,清净的道气已成过去,只有“饮茶助禅”的风俗播及南北僧寺及俗俚铺间,只有残砖断垣上的梵文咒语记下了流光溢彩的盛世情景,只有荒芜旷野的山风还飘逸着汉地禅风的文化特征。时光流度,岁月沧桑。如今,重开的庄严道场,使这座千年古刹重放了光彩,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否清净了道心?阿弥陀佛。
走出神密的道场,回环重合的廊栏为我开启了灵光,院落相接的屋檐佛蕴了我悲秋移情的出尘之想,我还没有从心底里细细寻味大雄宝殿的清净幽寂,名声斐然的四十彩塑罗汉已来到了我的眼前。
我作为一个游客倘徉在殿内,阴暗中佛殿内生机盎然,最为精华当他性能力出现老化时你该做些什么的莫过于四壁台座上的四十尊彩塑罗汉:“观其形态,或端恭、或柱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讲手指、或侧耳细听,无不准确生动。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愠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据理力争,有的闭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纵目远眺,无不细致入微。看其气质,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伧潦倒,有的雍容华贵,无不形象传神,可谓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动。”尽管这四十尊彩塑罗汉的艺术高超无以言表,尽管梁启超先生把这四十尊彩塑罗汉推许为“海内第一名塑”,刘海粟先生也称它们“有血有肉活、活灵活现”,但在我看来这栩栩如生的罗汉们怎么看都脱不了世俗之气,怎么看都感觉它们还没有成佛。不过,通过艺术的表达给泥土被赋予了生命,真实地体现出罗汉们的个性与特点,生动刻画出罗汉们的内心世界,与整个天地、云影、山峦、溪水融为一体,艺术的美感已经超越了佛教的教义,就凭这点堪称“天下第一”全无矫情之感。
一路行走,一路游览。深幽的山墙渗透着寺院的古朴,彩绘的屋檐雕刻着岁月的沧桑,两株千年银杏增添了几多神秘,主干中空的桧柏寄生着一株柿树,寄托着“百事如意”的向往……沿着布满苔藓的台阶前行,一股切肤寒意的山风把我“吹”到了灵岩寺的标志建筑——辟支塔前。这座八角九层十二檐的砖塔气势雄伟而巍峨,这座重檐三层单檐六层的平凡而洒脱,这座气宇轩昂的密檐楼阁式建筑结构为中国独此一例,使人感到庄严大方中不失玲珑奇巧,难怪宋代文学家曾巩称赞它“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而塔座上浮雕的“阴曹地府”,其人物形象除了生动传神、惟妙惟肖之外,似乎也在告诫人们要抑恶扬善,告诫人们要遵纪守法,告诫人们抑恶扬善、遵纪守法乃人生之正道。
与辟支塔遥相呼应的墓塔林全国最大,埋葬盖白灵哪里有卖的着建寺以来的二百多个住持,二百多个住持圆寂之后多葬于塔下,极少地以墓碑的形式记下他的从苦海之中脱难而奔向西方极乐世界的一生,而不同时期的塔座,不同风格的塔身,不同特点的塔檐,无不铭刻着光阴流逝的痕迹,记录着时光的变迁,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书写着佛教兴衰的岁月,也给后人留下了追本溯源、寻古探幽的痕迹,给灵岩增添了别有的机缘。
不必再说金刚殿、证盟殿,不需再说御书阁、方丈院,也不用再说达摩殿、转轮殿等众多殿堂遗存下的佛教文化,单是“方山积翠”的幽静、“镜池春晓”的秀丽、“明孔晴雪”的壮观、五步三泉的灵气,还有那散布于寺院山岩、殿壁间的无数文贤骚客留下的咏叹诗偈碑文,就足以令人流连忘返。
|
|